自从俄乌开战之后中国配资网网站,独联体国家都有意地疏远了俄罗斯。
比如一直被视为俄罗斯后花园的中亚几个“斯坦”,甚至直接发声支持乌克兰,批评俄罗斯。有的国家还邀请美国政客访问,展示自己的中立态度。
但有个国家是例外,和俄罗斯非常亲热,甚至开放领土给俄军驻扎。这个国家,就是俄罗斯的第一盟友——同族兄弟白俄罗斯。
在苏联时代,十几个加盟国内就有三个大哥——斯拉夫三兄弟俄、白、乌。俄乌之间向来不和,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没红过眼。
苏联时代,两国经济互补,白俄罗斯享受俄罗斯的能源,当地的精密工业产品输入俄罗斯,制造出武器和机器。
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总统和俄罗斯站在一起,内部基本保持苏联时代的结构,外部抱紧俄罗斯大腿。
普京上台后,曾公开喊话要复刻苏联,打造“新的联盟”,白俄罗斯立刻表示支持。近些年来,两国关系早已是事实上的“一体化”。
那么在历史上,两个“罗斯”都是什么关系?白俄罗斯本国实力如何?这个“新联盟”有可能出现吗?
当蒙古铁骑在13世纪踏破基辅罗斯的城墙时,东斯拉夫人的命运便开始走向不同轨迹。
白俄罗斯人将自己称作“Беларусь”,这个词在古东斯拉夫语中意为“纯粹的罗斯人”,暗含着对自身文化正统性的坚守。
与俄罗斯人相比,他们更愿相信,自己保留了斯拉夫人最原始的语言基因和民俗传统。这种自我认同,在蒙古统治俄罗斯的两百余年间愈发强化。
彼时俄罗斯在金帐汗国的统治下生活,一些文化草原化,亚洲的基因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而白俄罗斯则被立陶宛纳入版图,深受罗马天主教影响,上层也西欧化,甚至在贵族阶层中形成以使用波兰语、穿戴西欧服饰为荣的社会风尚。
基辅罗斯大分裂后,白俄罗斯地区变成群雄争霸,这些公国后来陷入内乱,在16世纪,又随宗主国并入东欧霸主“波立联邦”。
这种长期与西欧文明的交融,使其与俄罗斯形成显著差异。
当18世纪沙俄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吞并白俄罗斯时,两个民族已呈现出文化基因的深刻割裂。
白俄罗斯贵族沿用拉丁语进行宗教仪式,建筑风格带有浓厚的哥特式与巴洛克特征,而俄罗斯贵族则在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中接纳了法兰西礼仪。
这种“同父异母”的历史渊源,为日后两国既亲近又疏离的关系埋下伏笔。
1991年,当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苏联解体协议时,他手中的钢笔不仅终结了一个帝国,更宣告了这个民族对“历史主体性”的追寻。
苏联时期刻意强化的“俄罗斯民族”身份认同,反而促使知识阶层更执着于构建独立的民族叙事,甚至将1918年短暂成立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视为历史正统。
除了文化上强化认同,苏联对白俄罗斯的扶持也是非常强力的。
在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白俄罗斯的军工科研实力堪称翘楚:120家军工企业、15个顶尖设计局密布于明斯克、戈梅利等城市。
从苏-27战斗机的火控雷达系统,到“东方-E”航天侦察相机的光学组件,其精密制造技术曾让西方情报机构长期关注。
1980年代,中国军工团队首次接触白俄罗斯提供的“飞毛腿导弹发射车”时,其八轴越野底盘的悬挂技术直接推动了中国第一代军用重型载具的研发。
而1995年中白合资成立的“明斯克汽车厂”,更通过技术转移使中国重卡产业在短短十年内突破了“卡脖子”困境,“黄河”JN252型越野卡车的诞生,正是这种技术情缘的直接产物。
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休克疗法”如同一场工业浩劫。
白俄罗斯GDP在1992年暴跌29%,1994年通胀率突破2500%,明斯克机床厂的设备因缺乏维护而大面积锈蚀,超过30%的科研人员携带技术图纸流亡海外。
直到1994年卢卡申科出山,以挽救国家为口号当选总统,这个国家才开始在废墟中寻找出路。
彼时,西方承诺的“哈佛计划”经济援助始终停留在纸面,而北约东扩的步伐却步步紧逼。
2004年后,北约的边境来到了白俄罗斯。总统老卢也不太平,明斯克多次遭遇颜色革命,但他都以强硬手段震慑反对派,背后少不了普京的支持。
2020年总统大选,当卢卡申科以80.1%的得票率宣布连任时,西方支持的反对派在明斯克独立广场组织20万人抗议。
在这场被称为“雪花革命”的危机中,普京迅速派遣联邦安全局(FSB)特种部队协助维稳,并承诺每月供应60万吨低价天然气。
正如白俄罗斯民间谚语所言:“当暴风雪来临时,邻居的木屋比远方的承诺更温暖。”
对普京而言,重建“斯拉夫联盟”不仅是对1999年《普京文集》中,“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地缘政治灾难”论断的实践,更是应对北约东扩的战略布局。
此时,两国已建立统一关税区,俄罗斯天然气以低于国际市场40%的价格供应白俄罗斯。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矿场,大卡车和特种车辆很多都是白俄罗斯产。但在货币领域,白俄罗斯卢布仍保持独立发行,尽管其汇率与俄罗斯卢布挂钩。
2023年俄乌冲突期间,白俄罗斯允许俄军使用其境内机场发射“伊斯坎德尔”导弹,并共同组建“区域联合部队”进行常态化演习,但拒绝俄罗斯在其境内部署核武器。
这与1993年,白俄罗斯主动放弃苏联遗留的120枚战术核武器的历史选择形成呼应。
当俄罗斯提出“统一宪法框架”建议时,明斯克立即以“需进行全民公投”为由搁置,同时卢卡申科在2022年联大发言中刻意强调:
“白俄罗斯是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主权平等是国际法基石”。
这种表述,被西方媒体解读为对莫斯科的“软对抗”。
对卢卡申科而言,对俄关系关乎饭碗。
据白俄罗斯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其对俄罗斯的贸易依存度达42.3%,能源进口中95%来自俄罗斯,但在军工出口领域却保持惊人的独立性。
其研发的“波罗乃兹”多管火箭炮,同时装备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埃塞俄比亚,甚至在2023年与俄罗斯“龙卷风-S”火箭炮竞标阿尔及利亚订单时胜出。
这种“经济依赖但技术独立”的策略,恰是卢卡申科维系政权的核心逻辑:
既需要莫斯科的能源补贴来稳定民生(2022年俄对白能源补贴约合32亿美元,占白GDP的5.8%),又要通过军工出口维持“战略自主性”的国际形象。
白俄罗斯的处境,正如其首都明斯克市中心的建筑景观,构成一幅文明冲突的微缩图景。
向东500米是建于18世纪的圣灵大教堂,其金色穹顶延续着俄罗斯东正教的建筑传统。向西800米则是16世纪的圣方济各教堂,哥特式尖顶彰显着波兰-立陶宛时期的文化烙印。
这种空间上的对峙,恰如白俄罗斯在文明断层线上的尴尬情形。
与此同时,西方将其视为“欧洲最后一个独裁国家”,2023年欧盟对其实施的制裁条目已达156项。
俄罗斯则视其为“西部屏障”,2024年双方共建的“联合太空港”,被北约情报机构评估为“反卫星武器试验平台”。而白俄罗斯自身,则在寻找第三条道路。
2023年,中白工业园二期工程的启动,标志着这种“向东看”战略的深化。
华为在此设立区域性数据中心,覆盖东欧12国的通信网络;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与白俄罗斯马兹集团合资生产新能源重卡,计划2025年进入欧盟市场。
卢卡申科在园区奠基仪式上公开表示:“白俄罗斯不想成为任何大国的‘势力范围’,而应成为连接欧亚的‘技术桥梁’。”
这种表述背后,是对俄白关系的微妙平衡。
2023年,中国对白直接投资增长27%,首次超过俄罗斯,而中白贸易额占其外贸总额的18%,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可以看到的未来,白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会越来越多,中国即将成为白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老练的卢卡申科,自然知道“平衡”对白俄罗斯的重要性。
正如他在2024年明斯克国际安全论坛上强调:“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基于‘实用主义三角’——与俄罗斯的传统友谊、与中国的新兴合作、与欧盟的务实对话,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资料:
1.《“斯拉夫”词源与斯拉夫民族文化探析》,金娜
2.《卢卡申科:“老爹”与“独裁者”》,张弘
盈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